教育,为了什么?如果只是拿文凭,学知识,有谋职资本,这仅仅是受了职业培训,不能算是真正受了教育。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当今教育的种种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而且失落得相当全面。 什么是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人的价值。具体到教育,就是把人身上的那些最宝贵的价值通过教育实现出来。教育就是育人,把学生培育成真正的人,让人的宝贵禀赋都得到发展,而不是仅仅满足社会的某种需要。 简要地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与此相应,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 那么,人身上到底有哪些价值是最宝贵的?第一是生命。第二是头脑。第三是灵魂。与生命相应的教育是体育,生命教育;针对头脑的教育是智育;对于灵魂的教育是德育,美育。德育的目标是灵魂的高贵,美育的目标是灵魂的丰富。学校应该有这四种教育,生命教育、智力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生命教育: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包括体育,但体育只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部分。体育就是身体教育,以健康的身体为目标。如果一个人只是身体健康,体格强壮,却不懂得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享受生命,健康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主张把体育扩展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对生命的尊重。 生命是最基本的价值。人只有一次生命,这个生命是他一生中所有其他价值的基础。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一个人只有热爱生命,对生活充满兴趣,才有可能感到幸福。那种生命力乏弱的人,心如死灰的人,是不会有什么事情能让他开心的。人类的一切道德都发端于同情心,都建立在同情心的基础之上。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因为生命的奇妙而相信它有着神秘的来源,这是有信仰的人的共通感情。信仰的本质就是相信生命具有某种神圣的性质。无论你信基督教,佛教,还是什么教也不信,如果你对生命的神秘性有一种领悟,你可能就是一个有信仰的人。 那么,怎样才算尊重生命呢?一个是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现在学校里屡屡发生学生自杀事件,当然有社会原因,但也有学生自己的原因,把生命看得太轻,一时想不开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还包括享受生命,上帝给了你唯一的一次生命,干吗不享受啊?从某种意义上说,享乐主义是正确的,活着时不行乐,以后就再没有机会了。生命本身所具有的欲望都不是罪过,禁欲主义是完全违背人性的。不反对及时行乐,关键是行怎样的乐。快乐有层次的高低,不要沉溺于较低层次的快乐,真正的享受生命应该更注重高层次的快乐。尊重自己的生命,最重要的是要有对自己的生命的责任心,有意义地度过一生。 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尊重他人的生命。同情心是道德的开端和基础,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是不可能讲道德的。 在学校里开展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作为最基本的人生观教育,很有必要,十分迫切。如果学校里培养出的人不爱生命,没有人性,残酷冷漠,无疑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成为热爱人生的人,同时也是善良的人。生命教育,基本内容是引导学生善待自己的生命,由此推己及人,善待一切生命。 智力教育:实现头脑的价值 智育的目标是实现头脑的价值。现在对智育流行一种狭隘的理解,就是把它仅仅理解为知识的灌输,甚至归结为考试的分数、职业的技能。头脑的真正价值不在这里,你这样做只是把宝贵的头脑当成了一个容器、一个工具。智育的真正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健康生长,鼓励和培养他们对智力生活的爱好,使他们懂得享受智力生活的快乐。 在人的智力品质中,第一重要的品质是好奇心。人类所有智力活动的形式,比如哲学、科学,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好奇心是天生的,每个人在智力生长的一定阶段上都会显现出来,实际上是一个人的理性觉醒的征兆。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对待孩子的天真发问,最好办法是鼓励孩子继续想:宝贝,你提了一个特别好的问题,可是我回答不出来,我们一起慢慢想。 好奇心是非常可贵的,很容易被扼杀和磨灭掉。好奇心有两个最大的敌人。一个是习惯,随着年龄增长,见多了,习以为常了,就自以为懂了,其实是麻木了。另一个更大的敌人,是功利心。出于好奇心提的问题大多是无用的,但是关系到人的灵魂,我们往往因为它们无用就认为它们没有什么意义,pass掉,这不知扼杀掉了多少好奇心。在一个国际夏令营里,老师让孩子们讨论一个问题:世界粮食匮乏问题。美国孩子问:什么是世界?他太狂了,美国就是一切,不知道美国之外有世界。非洲孩子问:什么是粮食?他太穷了,没有见过粮食。欧洲孩子问:什么是匮乏?他太富了,不知道有匮乏这种事。中国孩子问:什么是问题?中国孩子没有好奇心。 从好奇心来看教育,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是教育第一要保护和鼓励的东西。学习有没有成效,关键是有没有兴趣。一个人在学习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精神处在一个非常快乐的状态,真正是在享受。享受什么?享受智力活动本身的快乐。这个时候,心智的运用本身就是快乐,古希腊人所谓智性的快乐。一个善于享受这种快乐的人,他的心智始终处于活泼状态,这样的人是最容易出成就的。 事实上,对世界充满兴趣是天才的主要品质。人们常常说天才就是勤奋,并且以为勤奋就是死用功,其实完全不是这样。他是太喜欢他所做的事情了,欲罢不能,在旁人看来他就是很勤奋,其实他是在享受,但是你不知道!所以,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兴趣。 看一个学生智力素质好不好,第一个尺度就是看他对事物有没有好奇心,对知识有没有兴趣。具体的兴趣点是可变的,在一段时间里,你也许对某个领域、某个问题更感兴趣,以后又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和问题。但是,充满兴趣的状态是一贯的,享受智性快乐的状态是一贯的,只要你能保持这样的状态,要你不出成就也难。 智力品质的另一个要素是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就是对任何理论、说法,都要追问,弄清底里之前,一律存疑。怀疑一切,这是思想者的必备品质。爱因斯坦把独立思考能力称作人的内在自由,并且认为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育这种内在自由,而不在于灌输特定知识,不在于培养专家。他说,专家无非是训练有素的狗。独立思考的人支配一切知识,训练有素的狗则被它所受到的训练所支配,这是二者的分界线。 独立思考,具体到教育上,就是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育最重要的任务,第一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第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知道自己要朝哪个方向钻研,应该看些什么书。自主学习是一切有成就的人的共同特点,他们都必定是具备这个能力的。爱因斯坦说:从入学开始我就发现,按照学校的教育方式,我不可能成为好学生,因为成为好学生就意味着要认真听讲,要做很多作业,而我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我下定决心,满足于做一个中等成绩的学生,而把大量时间用于以极大热忱在家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爱因斯坦虽然上了大学,实际上是自学的。 我相信,各个领域里的杰出人物都是这样的,他们的成才史都是向教育争自由的历史。作为一个学生,你无法改变现行的教育体制,但是如果你足够优秀,你就完全不必跟着这个体制走,你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对它的独立性。在我看来,一切教育归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归根到底都是自学。我很赞成一句话:学习就是学会学习。你学会了学习,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一笔终生财富,一辈子受用不尽。有成就的人都是终身自学者,不需要老师,永远在自学。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一句话: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你在课堂上学的东西全部忘记了,把你为考试背的东西全部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如果你什么也没有剩下,就意味着你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白上了学。那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自主学习的能力。用怀特海的话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智力活动的习惯和融入身心的原理,至于那些具体的知识,如果你不用,是很容易忘记的,如果你要用,又是随时可以查到的。大家不妨想一想,自己在学校里是不是把工夫都用在那种很容易忘记又随时可以查到的东西上了,如果是这样,就太亏了。怀特海主张,应该像一个无知的人那样思考。说得真是精辟,不管你已经拥有多少知识,都当它们不存在,你的头脑永远直接面对事物本身,这正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的基本状态。 强调一点,智力生活的非功利性。爱因斯坦说,欧洲的伟大传统是为了知识自身的价值尊重知识。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为此举行百牛宴,杀了一百头牛来庆祝。在当时,这个原理有什么用啊?任何物质上的好处都没有,他感觉到的完全是智力活动胜利的巨大喜悦。把心智的运用、知识的获得看作最大快乐,看作目的本身。共产主义社会是怎么样的?物质的极大丰富之外,人的一切活动不是为了外在的目的,而是为了发展人的能力,发展和享受自己的能力。那时候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到了最低限度,剩下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自由时间,用来搞艺术、科学、哲学这些精神活动,人人都是这样,只为了自己的喜欢,只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才是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一届和第二届分别给了电子和X光的发现者,这两项发明在当时都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同样,后来的量子力学和原子物理学在产生时都被认为是花钱最多而最没有经济效益的。丁肇中曾说,科学最重要的是兴趣,满足好奇心,而不是名利。智力活动本身就是快乐,就是人的高级属性的满足,为什么非要把高级属性的满足落实到,实际上是降低为低级属性的满足即所谓有用呢? 如果一个民族尊重精神本身的价值,纯粹出于兴趣从事精神事业的人越多,那个民族就会成为肥沃的土壤,越容易出大师。 总之,智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好奇心、纯粹的兴趣和非功利的探索精神,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享受智性快乐的能力,这是智力教育的本义,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当然更不仅仅是培养职业技能。 灵魂教育:实现灵魂的价值 灵魂与头脑是有区别的。人对美和爱的需要,对意义的需要,这些都不能用头脑来解释,只能说来自灵魂。套用柏拉图知、情、意的分类,头脑是知,理性,灵魂是情和意,也就是情感和意志。情感是审美性质的,意志是道德性质的。与此相应,灵魂的教育可以相对地区分为美育和德育。美育的目标是造就丰富的灵魂,使人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生活,德育的目标是造就高贵的灵魂,使人有崇高的精神追求。二者合起来,灵魂教育的目标就是心灵的健康生长,实现灵魂的价值。 许多人学弹钢琴,画画,出发点极其功利,为了多一条路可走。这是很糟糕的,违背了美育的本义,结果只能是败坏孩子对艺术的感觉。艺术是最自由、最没有功利性的精神活动,掺杂进功利的考虑,就不是艺术了。美育也决不限于学一点吹拉弹唱或者画画的技能,它的范围广泛得多。凡是能陶冶性情、丰富心灵的活动都是审美教育。美育培养体验美和爱的能力。 智力教育,要养成过智力生活的习惯;灵魂教育,要养成过心灵生活的习惯。优秀的人应该有这二种习惯。别总和人聊天、办事,人应该留一点时间给自己,什么事也别做,什么人也不见,和自己的灵魂在一起,独处,静下来,想一想人生的问题,想一想自己的生活状况,想一想所经历的人和事。交往是一种能力,独处是一种更重要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是更大的缺陷。一个人不喜欢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就难受,这样的人肯定是没有内涵的,他对别人也不会有多大益处,他到别人那里去对别人只是一种打扰。一些没有自己心灵生活的人在一起,他们之间的交往就无非是利益关系,就会互相争夺和打仗。 要读书,读好书。不能光读专业书,还要读一些与专业无关的书,即罗素所说的无用的书 。一定要读好书。当你读了从古希腊以来的哲学人文经典,你会发现这是莫大的享受,如果没有读,是蒙受了多大的损失,何等可惜。 德育不仅仅是一些规范的灌输,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诚实、守纪律之类。智育限于知识,美育限于技能,德育限于规范,都是舍本求末。人的灵魂应该是丰富的,也应该是高贵的,前者是美育的目标,后者是德育的目标。 从人性看,道德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人的社会性层次,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另一个是人的精神性层次,道德是灵魂的追求。这两个层次都不可缺少,但精神性的层次是更为根本的。康德说,人能够为自己的行为立法,就是说的这个层次的道德。人有超越于生物性的精神性,它是人身上的神性,意识到自己身上有这个神性部分,并且按照它的要求来行动,这是道德的本义。这个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它的基础是人身上的神性,是人的灵魂的高贵,它是真正自律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只在社会层面上谈道德,道德就仅仅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是一种功利性的东西,是他律。 道德教育,应该从根本入手,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灵魂的高贵,在行为中体现出这种高贵。什么是灵魂的高贵呢?就是有做人的尊严,有做人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亵渎人身上的神性的事。一个人为了满足物欲而百无禁忌,不择手段,只能说明他身上的神性已经泯灭,只剩了兽性,就已经不是人了。 总的来说,教育应该远离功利和实用,贯彻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 ——摘自“中国现代学校制度网”,原题《人文精神与教育》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