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书读后感 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童章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纲领,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读过几遍却一直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自从接受参加莆田市第五届教师技能信息技术学科大赛后,比赛要求对《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解读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考核内容,我才开始更深入的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本书,现在对这本书的一些感受做一下梳理: 在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之后,再结合我在信息技术的日常教学中,我体会到其重要性所在,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体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强调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操作性。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实践中。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既能看的见,又能听的见,还能动手操作。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如同做人,都是一门艺术,要想做的更好,就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理论指导实践,所以要想自己在教学上不断进步和提高,就要不停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用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次学习,是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体会,让我在教学方面又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 在教学中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它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我认为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时候用讨论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不能流于形式,以防教学出现“浮躁和虚假”“课堂教学热热闹闹,结果却为低效”等现象。教学工作也是脚踏实地、不断革新的艰辛尝试与实践,绝不能“有效教学”成了“面子工程”的化妆品。 新时代,新要求,新挑战。新教材便携体现了“新”“实”‘“活”的特点。新主要表现在选材新、结构新;实主要表现在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强调实际运用、更突出实用效果;活主要表现在活用教材,既教材需要整合处理和开发、教法学法要活泼、为生活化学习提供范例。这样既拉近了信息技术与生活的关系,更体现了信息技术本身的个性,而且也可以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与生活更贴近了。使学生愿学乐学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再次,我只想谈谈对“活”的认识,尤其是在课堂上,如何使一节课鲜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曾尝试着这样做:在阅读教学中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尽量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在探索中体验阅读的快乐。情景创设的形式力求活泼生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最好是能够在共同的学习探索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 实践操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一个感情体验的过程。老师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所谓的教学秩序而剥夺学生探索和体验的权利,而是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享受探索的乐趣,在实践操作中得到高尚情感的陶冶。探索和体验是个体生命独有的心理过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要允许有差异,不要把专家的实践操作体验强加给学生。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我总是不断地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讲对操作的了解,对结果的理解,对不同问题的见解。同时为了能够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我对课堂任务的设置也会采用分层次布置,尽可能的照顾到所有学生,又能够照顾到那些学科特长明显,兴趣浓厚的学生完成挑战。活跃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忘我的投入,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自信感、成就感、快乐感,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使得教师的讲课更富有激情与活力。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必须以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所以,在以后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会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