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家名作 做智慧教师》 ——读《任勇的中学数学教学主张》一书有感 莆田一中 蔡晶晶
初识任勇老师,是在2013年12月2日莆田一中开展教学公开周活动之“专家进校园”专场讲座活动中。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著名特级教师任勇应邀莅校作“高三管理的理性探索与科学实践”专题讲座。他从高考现状出发,提出了“绿色高考”新理念,就高考目标及过程管理等十个方面提出了富有操作性的建议。在讲座中,任勇老师还不忘数学老本行,穿插介绍了数学的五朵金花—0,1,i, π,e等课堂导趣小故事,可谓妙趣横生。自此,身为数学同行的我开始留心拜读任勇老师的教育论著,前后共读了《任勇的中学数学教学主张》、《追求数学教育的真谛》、《走向卓越,为什么不》等五本书,其中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任勇的中学数学教学主张》一书。本次读书节活动中,我又重新认真拜读此书,深感受益匪浅。 在书中,任勇老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他对数学教学的观点:教需有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书中还列举了他的许多数学教学精彩案例,使我们从中领悟数学教育的真谛。所谓“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一起发现数学的神奇,感受数学的美妙,探索数学的应用,体会数学的精深。尤其让我们钦佩的是,任勇老师还结合他多年来的丰富教学经验,提出了26个中学数学教学主张。每一个数学教学主张,都是数学教学的精髓所在。“每课一趣”,妙趣横生;“每堂一赞”,赞出奇迹;“善用媒体”,高效教学;“情境教学”,贴近实际;“让生上课”,别开生面;“与美共舞”,舞出精彩……其中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主张七:善用媒体。在数年前,我就曾就此问题写过专题论文《论新型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数学课堂的应用》,而任勇老师在书中提出的十问更是振聋发聩:一问“情感”归于何处;二问“变化”怎么应对;三问“他人”怎为我用;四问“思维”空间安在;五问“想象”境界存否;六问“时间”该怎样分配;七问“实验”能否被取代;八问“实践”如何进行;九问“文本”是否忽视;十问“主体”如何体现。 读完此书,不禁掩卷沉思。是啊,课堂应该是点燃学生思想智慧火把的熔炉,应该是展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舞台。然而反思听过的一些公开课,仿佛整堂课上下来只是为了展示教师精心设计的课件(几乎所有的年轻教师都为了制作公开课课件而绞尽脑汁、煞费苦心,这甚至成了公开课准备环节的重头戏,可谓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所有的知识点归纳、例题讲解包括多种解法都一一呈现,所有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也都充分预设并体现在课件中,教师仿佛成了稳坐钓鱼台的姜太公,只等学生按部就班地回答,然后教师再一按鼠标揭示答案,看似课堂热热闹闹,但热闹过后,又会真正给学生带来多大启迪?其实作为老师我们心里都清楚,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时常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所以既要精心预设,更要即时生成,只有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何面对开放性、启发式教学与课件固定不变的教学思路的矛盾?在书中任勇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大概在他看来,这个问题原本就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而在我们看来,这至少启示我们,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应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一些老师课后交流时说最怕上课时临时出现机器故障或是突然停电,因为上课内容都在课件里,要不然还真不知道该怎么上好课。这其实就是问题所在。试问一节课下来,“屏幕”是当仁不让的中心,此时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哪里,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在哪里?真正的师生交流,可能只是教师的一个手势、一次微笑、一句赞语,也可能是精心设计的板书、直观的模型展示、具体的实物演示。只有把媒体要素(如幻灯片文本、几何画板图象、FLASH动画以及视频、音像、网页等)和情感要素(如教师的人格魅力、富有情趣的讲解、师生的密切合作等)有机结合,才能产生新的整体的特殊效应。虽说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确实有教学容量大、教学速度快等优势,但教学难道是“快”的技术吗?一味追求“快而多”是否会走入另一个误区?现实情况是,由于数学课时紧张,为最大化追求课堂容量,使用课件时画面的切换较快,学生的思维空间没有留足,尤其是中等生和后进生基本上是被优秀学生或是老师的思路带着跑,学生自己的探索、深层次的思考少了,表面上看内容丰富,实际效果“夹生”的多,日积月累下来,这些学生与成绩优秀学生的数学能力差异就会越拉越大。一些老师困惑不已:为什么这道题课堂上明明讲过这种类型(有时甚至是讲过原题),学生考试还会做错。其实,这就是主要原因。所以说,不在于你是否讲过这道题,而在于学生是否理解消化这道题。教学,在很多时候,应该是一门“慢”的艺术。 现在不少学校都已安装使用电子白板,老师们只需携带一个USB接口就能轻松打开课件,也可上网浏览课件。技术的极大便利免去了老师携带笔记本电脑的不便,于是有越来越多的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文科老师自然不用说,理科老师也如此。但当虚拟实验代替了动手操作,当“看”代替了“做”,学生的主动性又体现在哪里?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从何而得?其实即便是在网络时代,多媒体教学同样要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今年在上《椭圆的标准方程》一课时,我让每位同学课前准备好一张硬纸板,并在硬纸板上打好两个孔,然后用一根绳子穿过。课堂上我请一位同学先上台演示,如果用铅笔的笔尖绷紧绳子,接下来铅笔画出的轨迹就是一条光滑的曲线—椭圆。学生当时都十分激动、跃跃欲试,我又让大家自己动手实验。当他们亲手绘出椭圆轨迹时,脸上的兴奋之情却让我心生惭愧。因为在此之前的连续几届,我都是用课件模拟实验,学生虽说也会发出惊奇赞叹之声,但却远远比不上今天的心情激动。可以说,如果没有拜读此书,我肯定至今还意识不到这一问题,他的教学主张已经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我深刻反思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那以后,我也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真正做到善用媒体资源,不让多媒体“喧宾夺主”! 此外,教学主张13:文化渗透和教学主张14:与美共舞也同样给我们以深刻启迪。其实数学同样具有人文色彩,只有把抽象严谨的数学,转化为生动人文的数学,充分发掘数学的美感,唤起学生良好的情感,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是趣味无穷的,是一种内在需求、一种精神享受,数学课堂才能成为培养造就人才的摇篮。为此,我有意识地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文化渗透,比如把线面垂直关系比喻成“大漠孤烟直”,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比喻成:“长河落日圆”,把双曲线的两支比喻成“身有彩凤双飞翼”,让学生在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中感受数学的美。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介绍一些数学文化知识,如讲集合时介绍康托的集合悖论即数学的第三次危机,上概率时介绍赌徒与概率论的的产生,上逻辑时介绍纳什与博弈论的应用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不仅仅教学生数学概念、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更要教学生数学思维、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 正如余文森教授在《教学主张:名师的专业生长点》专题讲座中提出的,教学主张是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攀登的阶梯,是教师优后再发展和自我超越的专业生长点,是培养和造就名师的金钥匙。教学主张的形成,就是从教学思考走向教学思想,从零散到系统,从浅层到深度,从模糊到清晰。应该说,任勇老师的教学主张,是长期积累的经验亮点上升而成的深层次理论,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建课堂教学文化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生对问题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积极态度,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自信得到充分的培养。总而言之,数学教育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让我们力争成为一名有教学主张的老师,共同迈步走向卓越!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