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读《数学文化》有感 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蔡晶晶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18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读《数学文化》有感

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蔡晶晶

拜读顾沛教授精心撰写的此书,收获颇丰。《数学文化》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讲解和介绍数学的发展历程,对于教师而言,是让自己成长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是对自己专业“充电”的载体。

在这本书的一开始讲到“数学是什么”,很多懂数学的人都解释不清楚数学到底是什么,那么数学文化是什么呢?我们在理解什么是数学文化之前,首先要知道数学文化有哪些特征。一位数学老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美,不能只是单纯的知识点的讲解,要上升到数学与美的审视角度去看待问题。比如,我们在学习数学公式的时候,不能只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如何去运用,还要引导学生去如何发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当然我们老师首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数学思维美简洁美的慧眼,才能江山代有才人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顾沛教授是一名潜心钻研的学者,他开数学文化之先河,倡导数学式理性思维,使原本晦涩难懂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变得趣味无穷。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文化首次作为官方用语出现,这之后便广泛地流传开来,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更愿意从文化这一角度去关注数学,强调其文化价值。不同于物理、化学这些自然学科,数学是对事物高度抽象的结果,是人脑的产物,它为人们提供的是灵活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数学文化”又包含着狭义和广义两层内涵,从狭义上说,它仅仅指的是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而从更深层面上说,数学文化还涵盖着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

  一位数学教育家曾说过,不管人们从事什么工作,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的思想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都会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人们终生受益。这种从数学角度出发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正是顾教授所一直强调和提倡的“数学素养”。通俗地说,也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之后所剩下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要跳出公式和定理的本身,去探索更为本质的东西。而面对中国现行的教育模式,顾教授又不无担忧地指出,由于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局限,尽管一个人经历了至少长达十三年的数学学习,但却往往只得皮毛,对数学的精髓毫无概念,在宏观上把握数学的能力较差,也就是所谓的数学素养太差,甚至误以为学数学就是为了解题、考试,而不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的应用,这不得不说是教育的一大怪圈,为了解决这样的弊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由顾教授首创的南开大学“数学文化”公选课程便应运而生了。

  顾教授运用具体形象的例子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数学文化和素养的魅力——芝诺悖论与无限——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海岸线的长度问题——分形与混沌;周髀算经与勾股定理——中国和世界数学的骄傲;蒲丰投针问题——什么是创新;变换的方法——化繁为简;类比的方法——举一反三;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抽象的观点;“变中有不变”的观点——数学的生命力;数学中的审美的思想——数学的艺术等。“蒲丰投针”告诉大家什么是创新;“变换的方法”教会如何化繁为简,利用数学素养简化条件,解决问题;“类比的应用”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做到举一反三,从容应对;“七桥问题”揭示了抽象观点的精髓,即透过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实质;“变中有不变的观点”更是一针见血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同时也是数学的灵魂和生命……这一切,都在向我们全方面地展示着数学的审美价值和高度智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把我们的数学文化和数学发展史融入我们的课堂,在教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强调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文化和精神,学生的兴趣就更浓,还能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的欲望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所以说,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相辅相成,是我们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