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章建跃数学教育随想录(上下)》有感 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蒲锦泉 《章建跃数学教育随想录(上下)》是作者章建跃年来对中学数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内容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实际,既具有理论指导,又是教科书编者与教师教学的融合、碰撞,并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之上,注重“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概括”,针对性强,对教师教学极具启发性。书中收录了作者多年来的代表论著,这些论著对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所选文章的类别涵盖数学教育的主要领域。全书理论性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通俗易懂。更有特色的是,本书是切中时弊、言之有物之作。 该书有如下特点:(1) 有用 ,主要是对数学老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有实质性帮助,同时对数学教育理论研究有参考价值;(2) 独到 ,有独立观点,重点选择那些经过时间考研的、站得住脚的、能较好反映数学育人规律的文章;(3) 客观 ,真实反映自己学习、研究和实践数学教育的心路历程,明确表达作者对数学教育改革中各种问题的看法。 章建跃当过十年中学数学教师,所以他对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情有独钟。硕士毕业留北师大工作,使他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国内外先进的数学教育理论文献,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自然走向理论思考。作者的主要兴趣是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1994年在《数学通报》第6期发表“关于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几个问题”一文,从实践层面讨论了问题情境设置的途径和方法。此后,一直坚持不懈,直到2006年在《数学通报》第7期发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可以看成是在这个课题上的一个阶段总结。 2006年10月,人教社中数室组织了“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的结构体系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课题研究,他是课题主持人。这项研究持续了四年,并发展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数学课程核心内容及其教学的研究”,直到2015年12月底结题。这两项课题使他对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所取得的成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一系列有较大影响力的案例。其中,最主要的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主体活动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以“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为核心思想,围绕中学数学核心概念以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构建教学设计框架,包含“内容和内容解析”“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目标检测设计”等六个项目。这一框架经过大量的实践检验,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概括”,体现了课题组的集体智慧,也是他对数学教学的理性思考。本书收入的“注重学生思维参与和感悟的函数概念教学”等,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代表性成果,涉及函数、几何、统计、向量等,基本涵盖了高中数学的主干内容。另外,根据我国专家型教师的成长经验,为了引导广大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反思,针对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的现状,课题组通过专题研究,形成了“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与方法(指导意见)”。这一“指导意见”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许多数学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必读书目。 近几年,章建跃博士的注意力转向整体观指导下的“单元教学设计”,强调回归数学教育的本来面目,着眼于学生的长期利益,发挥数学的内在力量,挖掘数学内容所蕴含的育人资源,以提高数学素养、发展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为核心,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成为善于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他认为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然要求。这些思考与实践在“让学生在几何学习中学会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思考”等文章中得到了体现。 章建跃博士关于数学课改综论,这部分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数学课改的理论思考,二是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各届“全国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所作的总结报告。总体而言,他对数学课改的理论思考并不是纯思辨性的,所撰写的文章都有扎实的实践基础,大多数是经过数年的教学实际调研,反复提炼、不断总结而成的,而且注重以案例说话,因此这些文章发表后都引起较大反响。例如,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 年第 3,4,5 期上的“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原始稿件是 2008 年 12 月在“人教 A 版”高中数学教材年度教学经验交流会上的大会报告,这是在课标教材实施 4 年中进行大量调研基础上形成的。这篇文章澄清了课改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发表后被大量引用,有力地引导了广大中学数学教师的教科研和教学实践。“数学教育之取势明道优术”、“数学学习与智慧发展”等文章都是这样形成的。又如,一段时间以来,理论研究者对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之间关系的片面解读引起了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混乱,导致一线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无所适从,流行的“三个维度”分列的课堂教学目标,貌似全面且“高大上”,但课堂教学中却无法落实,他针对这一问题撰写了“数学教学目标再思考”等文章。再如,“发挥数学的内在力量为学生谋取长期利益”是针对课改中出现的“去数学化”、教师不注重挖掘数学知识蕴含的育人资源等现象而撰写的。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是我国中学数学教师的最高层次学术团体,各省中学数学教研部门都是它的会员单位,“全国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以“推动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与改革,提高中学青年数学教师的师德水平、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鼓励中学青年数学教师树立先进的数学教育思想,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过程科学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造就一批数学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为目标,是学会的标志性品牌活动。参与评比的优秀课是经过层层选拔、由专家教师团队精心打造而成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和研究的最高水平。从 2000 年首届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评比活动开始,章建跃博士作为评委参与了每一届活动,并从 2008 年开始全面主持这项活动,每次活动都由我作大会总结暨学术报告。这些报告结合课改发展的新要求,基于评委会对参赛优秀课的分析与评价,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和问题,切实地起到了引领全国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作用。2015 年在《课程教材教法》第 5 期上发表的“全面深化数学课改的几个关键”收尾,作为与本书开篇的呼应,其中提出的七方面问题: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数学育人的根本目标,优化数学课程、教材和教学结构,全面发挥数学的育人功能,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数学教学设计的精细化,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实践与理论,都是数学教育中需要持续研究的关键问题。章建跃博士认为,数学教育的学科定位一定要强调它的跨学科特征,这一点从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所列的研究课题中可见一斑;同时要强调它的实践品格,某种意义上,数学教育是一门“应用学科”。这样,对于一个数学教育研究者的要求也就具有“综合性”,既有认知结构的综合性要求,也有课堂教学实践的要求。数学教育应强调它的数学学科背景,数学教育研究者的数学水平必须过硬,这就像“教好数学的前提是自己先学好数学”的道理一样,否则就不能建立起对数学内容所蕴含的育人力量的敏感性。从一般教育、心理理论泛泛而谈的“数学教育理论”没有多大价值。如果我们聚焦于数学教育研究的主阵地――数学课堂,那么“数学课程内容的教学表达能力”则是一个关键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具备挖掘数学内容所蕴含的育人资源,为学生设计合情合理的数学学习进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要在使学生学会抽象数学对象,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构建研究的路径,找到研究方法,获得正确的结论以及在已有基础上发展新知等方面“有招”。他觉得,归根结蒂,数学教育研究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数学的学科思想问题,二是学生的思维规律、认知特点问题,而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实实在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作支撑。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