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中小学数学教学课型研究》——读书笔记 数学组 吴清清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30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中小学数学教学课型研究》——读书笔记

数学组  吴清清

 《中小学数学教学课型研究》的作者吴亚萍是教育部人文礼会科学币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方法等领域的研究。在三十年教学与科研工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经验,主持和参与了多项重大课题研究。本书以“新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对近二十年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探索,在基本课型的意义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提炼。全书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教学的三层次过程结构理论;第二部分为中小学数学教学整体系统设计的原则与策略;第三部分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各种课型说明,主要包括概念教学课型、数与代数运算教学课型、代数与几何规律探究教学课型、数量关系算术与方程运用课型、数学知识复习与整理课型;第四部分为中小学数学教师运用基本课型结构展开教学的灵活与创造。全书在阐述理论的同时附有大量的案例,使读者能比较好地理解理论。

    本书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提出了详细的理论看法,提到了

关于学校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传统教学理论强调以教师的

“教”为中心,教学过程按“先讲后练”的程序进行,让“学”围者“教”

.有些论者就反其道而行之,为了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主张教学过程应按“先练后讲”的逻辑展开,把教师放在附属于学生的地位,让“教”围着“学”转。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似乎是想对两者作折中平衡,但在本质上没有跳出传统教学观的认识框架,即以决定与被决定、主导与被导,主体与客体的范畴关系来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性质,依然没有真正摆脱师生双方中,总有一方成为“物”,成为“随从”或“依附”的地位.因为“在确认 “教师主导”的前提下开展的课堂教学,学生最多只能有一个按教育要求和沿着事先确定的 行进路线'主动学习的资格与权利,而不可能有教学作为复合过程意义上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权,不可能完全摆脱''的地位”,中因此,无论是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所建立的教学过程观,还是以 “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所建立的教学过程观,都是把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看作可以分割为两个独立单位的活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谁决定,主导谁或者谁围绕着谁转的两极对立关系“新基础教育”确认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 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单位',不是由 ''与“学'两个单位相加而成”,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互动生成”的基本分析单位不是“教”,也不是“学”,而是“教学”如何“互动生成”教学中的“互动”,不仅指教师与学生 “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全体或小组)的活动,还包括学生个体和群体 ,小组之间的各种教学活动 这是一种人人参与的网络式互动,作为网络中节点的每个人都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重组者、传递者和生成者,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多元变动的交互作用之中。

交互作用强调师生双方在实现共同教学目标的立场下,相互关注对方、并以对方不同方式传递的信息,作为自己作出回应的基础与出发点,从而形成不是由一方规定另一方,而是双方相互规定,相互生成的关系格局 在教学过程中由师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相互规定,不是规定对方的活动性质,而是规定对方的行为指向:带来的结果不是使对方的活动性质凝固化 ,行为模式机械化,而是不断生成新的、具有情境和针对性的教学需要 在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呈现出有机关联性的行为,并不断推进教学活动的展开与目标的实现,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生成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因师生多元互动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判断、选择,利用和重组,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向纵深推进,从而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

教学中的“生成”就是通过开放式的教学,开发学生的“基础性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配中的学生资源的生成,再通过围绕“ 互动性资源”形成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互反馈,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生长元”,实现不同于教学设计原定内容或程序的新教学过程的生成,最后通过开放式的延伸,使教学过程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生成。因此,教学的“生成”就其性质而言,.主要包括三种不同功能的生成,即“资源生成”、“过程生成”和“拓展生成”。“资源生成”是看因开放式互动而产生的新教学资源;“过程生成”是指对新产生的教学资源进行即时分析与重组,而形成不同于教学设计原定的内容或程序的新过程. “拓展生成” 是指在巩固已经形皮的认识的基础

,通过多维、多视角的拓展,形成后续性学习的新同题,以及为下一个整体性的教学过程提供新的方向性问题与目标.从整个教学互动生成的推进过程来看,从资源生成到过程生成再到拓展生成的过程,是教学过程因互动展开而“集聚生成” 的过程 具体地说,“集聚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在“有向开放”和“交互反馈”的基础上,形成多种相对分散或者局部性的认识,然后把这些认识经过分类或者聚类的处理,从而形成清晰化和结构化的认识,形成相对完整、丰富和较前更高水平的概括和问题 从这个意以上可以说,“集聚生成”的过程是教学过程不断推进和提升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互动生成是对教学展开状态的动态性、不确定性的刻画,它是对教学过程特殊性的本质反映。“互动生成”的教学就其目的而言,主要包括三个具有阶梯特点的生长目的的生成:一是学生因困难克服、错误纠正面形成正确性认识的“生成”;二是学生因资源共享、交互反馈而形成丰富性认识的 “生成”;三是学生因教学在学习方法、过程逻辑及思维品质的综合融通与多向转换而形成整体提升性认识的“生成”.说到底,互动生成的教学目的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扫除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形成对知识内涵的丰富认识和体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成为教学创生过程的有机构成,促使学生主动投入教学过程,在过程中发展和提升自我的思维水平,并形成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思维方式。而且,在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智慧也将逐步得到提升。从更高层次的生命意义的角度来看,互动生成所体现的教育思想,是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尊重。它深刻地揭示了教育活动的特殊性——课堂教学是生成的,只有生命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实现师生真实的生命成长。

总之,学校教学中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构成而使教学活动呈现出了一种复杂的结构关系。这种复杂的结构关系具有动态变化和交互作用的特性,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不是仅仅关注事物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静态凝固的结果性研究,而是要用关系的思维方式关注事物整体的、联系的、动态 变化的过程性研究。课堂教学改革要求变革者在问题反思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自身思维方式的转变和超越,要从两极对立、静态的思维走向整体综合、动态的关系思维,从简单的思维方式走向复杂的思维方式。唯有如此,学校教学变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才有可能是基于现实的超越与重建。这种超越既是面向未来的发展需要,又是对事物内在规定性的重新把握,更是在大量已有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更新性的提升和创造。

本书内容充实,全面地反应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师实践。每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包含情感,非常利于阅读,是一本教育的经典图书。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