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读《论语》有感 ——陈丽
【发布日期:2019年04月03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读《论语》有感

历史组   陈丽

今天我分享的文化广场矗立着的孔子的教学经验。高中的历史课本告诉我,儒学是汉武帝为了“治世”而采取的手段之一,而经程颐、朱熹等人改造过的程朱理学更是走入“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孔子在他们的笔下是一个刻板、僵化,活在“形而上”的王国的圣人。每个年龄段读论语都有不同的心得。而《论语》中的孔子真挚可爱、诚实又鲜活,是一个有着超人智慧的普通人。我分享孔子的两个弟子——子贡和子路,从他们身上看孔子的教学方法。

子贡,在论语中是一个一直年轻的存在,不耻下问毕竟是能意识到耻辱的,而“年轻”的子贡面对孔子的时候从来没有羞涩,挣钱的能力更是连孔子都佩服,是次于子路和孔子混的最熟的人,也是最理解并拥护孔子的人。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翻译: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

“子贡赎人”自损财物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孔子为何反而要批评他?其实鲁国那条法律的用意是为了鼓励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大好事,那怕你暂时没有预付赎金的能力,也应该去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你不会损失任何东西。子贡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如果鲁国君主为子贡之举树为典范—大肆通报、嘉奖、宣传乃至全国推广,会有什么后果?一、社会表面的道德标准提高了,人人都表态向子贡学习;二、道德水准的实际状况其实滑坡了,因为头顶已经高悬了子贡这样的道德高标,谁若赎回同胞后再去领取国家的赎金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几个人有足够的财力可以保证损失这笔赎金不至于影响自己的生活呢?违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邪恶的东西。《道德经》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崇尚自然的本真质朴,不标榜不偏执,这是中华上古的传统美德和智慧。因为无数的教训已经告诉我们: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或者把个人的私德当作公德,两种做法只会得到一个结果,这就是让道德尴尬,让普通民众闻道德而色变进而远道德而去!

对于子路,孔子亦师亦友,他教子路的是希望他能收敛自己火爆的脾气,正是这种直来直去的性格让孔子对子路都是直言不讳,从孔子和子路的交往中可以看见孔子最俏皮的模样。孔子忍不住表扬子路,子路得意忘形,孔子就稍微点两句让子路收敛点;孔子批评了子路,门生对子路疏远,孔子就急忙帮子路挽回名声。论语中子路是孔子门下最可爱的门生。

几千年来,孔子就在那里,不来也不去,但后世的统治者抑或是大儒们为这个可爱又睿智的普通人加上了太多别样的色彩。供上神龛或是摔下神坛,他被世人用各样的眼光打量,被批判或获得赞赏,他作为一种独特的东方文化被铭记。而我心中的孔子,永远是《论语》中描写的那个,暮春时带着少年几人穿着新衣去游泳吹风,潇潇洒洒地走在路上大声唱歌,真实又快乐的老头。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