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读《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十二堂必修课》一书有感 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郑梓华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28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十二堂必修课》有感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思考

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郑梓华

 

《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十二堂必修课》立足于中学化学教师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必须面对的教学常识与规律、必须解决的相关问题与困惑,努力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求的立场以及教学实践创新的视角,结合大量的实践案例,论述了践行教学常规的模式与策略、解决实践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为中学化学教师创造性执行教学常规、有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实践行动的途径与抓手。

读完杨梓生吴菊华老师编著的书,反思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就是关注“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的最为本质的问题。“公民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个人、社会、国家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1. 生活中的实例

央视8套播放 “法兰琳卡”的化妆品广告,该广告中代言人不断重复着“我们恨化学”,甚至直接用这五个大字占满屏幕。我们还看到过这样的广告:“我们生产的矿泉水不含任何化学成分”。这些广告背后折射出的是相关人员化学学科素养的缺失。这不得不让我们去反思: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学习化学之后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

2.老师的教学

学生学习化学目标的变化:双基——三维目标——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从一维的双基(即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再到现在重新修订的学科核心素养。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就是关注“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的最为本质的问题。“公民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个人、社会、国家的发展。

教育专家依据我国核心素养要求,结合化学学科的本质特征,确定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应具备五个方面,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实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高中生的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就是化学基本观念,(包括“宏微结合”、“分类转化”、 “变化守恒”、“模型认知”、“实验探究”、“绿色应用”等内容)我们老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当学生能够用化学的观念和思维来思考和解释(解决)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时,也就具有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但是调查发现,高中化学教师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尽人意,这就造成传统的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在认知领域的发展,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化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化学观念的培养,容易造成知识与能力、素养的脱节。于是我们就会听到余文森教授说的这样一句话:三流的老师教知识,二流的老师教能力,一流的老师教思想。

3.学生学习化学的困惑

不少学生认为化学不好学,学化学=背化学,把化学当成“二语言”(如英语)来记背(不少老师、家长也持同样观点)。要知道化学也是一门自然学科,说明化学的学习也是有规律可循,而并非死记硬背。所以我们应该思考:化学教学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在学生生命成长中,令学生难忘的化学“印记”是什么?

二、化学基本观念和核心素养的关系

化学基本观念是学生在学习中学化学课程的基础上,对化学科学进行深层次思考后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内化为自身的思维品质,形成的对化学的总体看法和概括性认识。所以化学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 也不是化学基本概念。

学生毕业多年后对化学具体性知识的记忆会逐渐淡化甚至遗忘,这很正常。正如爱因斯坦引用的一句话:“如果你忘记了在学校里学到的一切,那么所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来的东西”是什么呢?对基础化学教育来说,就是伴随着具体化学知识的学习所形成的从化学视角分析、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观念,也就是植根于学生头脑中的化学基本观念。

查找有关文献,不同的专家对化学基本观念的提法不同,但其本质的内涵基本是相同的。大致有:“物质观”、“微粒观”、“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结构观”和“科学价值观”等七个方面。这些观念的主要内涵如下:

1.物质观。世界是由化学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化学科学从分子、原子的层面上研究化学物质。

2.微粒观。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隔;微粒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3.元素观。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在已知的100多种元素,它们被排列在元素周期表中,而且这些元素是按照它们核内质子数目的递增而排列的,表现出周期性。

4.转化观。也被成为变化观或运动观。化学反应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它的本质是旧化学健的断裂与新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变化是有方向和限度的,许多化学反应都能够自发进行;化学变化是有规律的,质能守恒是化学变化中的一个普遍规律。

5.分类观。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不论是化学物质还是化学变化,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研究,不仅有利于物质及其变化的研究,而且有利于抓住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分类方法是化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6.结构观。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反映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与它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用途是直接联系的;物质化学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变化,通过物质所反映出的化学反应和性质,可以认识和确定它的结构。

7.科学价值观。事物对于人类来说都有两面性,在享受化学带来的便利同时正视化学品和传统化学过程对于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积极治理污染的同时,努力发展绿色化学。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应具备五个方面,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实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高中生的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就是化学基本观念,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归类。1.从认识物质的视觉角度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就是“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它涵括的基本观念有:“物质观”、“微粒观”、“元素观”、“转化观”。2.从技能方面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就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科学探实与创新意识”,它涵括的基本观念有:“分类观”、“结构观”。3.从化学价值观的角度必须具备的核心素是“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对应的基本观念就是科学价值观。

三、基于化学观念引领的课堂教学

不同模块教材统领的基本观念各有侧重、互相渗透。

案例1 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设计思路围绕以下四点:

1.实验为基础,展示物质变化的宏观现象,激发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兴趣(实验探究、变化守恒)。

2.观念为本,建构微观视角看待物质及其变化的思路,深度分析,挖掘隐含于宏观事实内部的微观本质(模型认知)。

3.问题引导,开展基于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探究。引导学生分析溶液中微粒?如何作用?动画展示,活化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的有机联系。(宏微结合)

4.抽象概括,实现微观本质和宏观现象的符号表征,有机整合,将宏观、微观、符号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知识结构。(分类表征)

5.联系实际,应用知识,解释、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化学问题。(绿色化学)

案例2 分类观指导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

苏教版化学必修1开篇就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有的老师并未领会教材编写意图,一直纠缠于做大量练习,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只是为了分类而分类,而没有深度挖掘教材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体现物质的转化的规律。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不可能对所有物质和反应逐一研究,如果对物质进行科学的分类,再分门别类地研究它们的组成、结构、性质,就容易发现规律,把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然后利用这些规律去预测可能的未知反应,从而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起到理论指导的作用。

案例3 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认知反应的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在教材的顺序有了变化:原来配平安排在硝酸,现在回归,和旧教材一样,就是要突出氧化还原反应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

我们在归纳金属性质的时候,都会总结与非金属反应,但我们很少回归本质,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去认识反应的规律性:金属相对易失去电子,非金属相对易得电子,并通过得失电子数目来判断产物。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