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读《温儒敏语文讲习录》有感 莆田一中语文组 刘丽芳
【发布日期:2020年07月07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读《温儒敏语文讲习录》有感

莆田一中语文组  刘丽芳

 

因为名师工作室的推荐,本学年有幸拜读了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育研究的北大教授温儒敏先生的《语文讲习录》,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了这位修订课标、编写教材的大家的理念,感触颇多,也更明确了我自己今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方向。

梳理整本书,温儒敏先生提出了很多有实际教学意义的观点,我简要地从三个语文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关于作文教学问题,温儒敏教授提出了反宿构、反文艺腔的观点,而要写出创意。

什么叫宿构?套路写作,容易沦为“宿构”,以“仿写”作为一种初级写作的基本技能,会有所收获。但“仿写”不是目的,满足于“仿写”,沦为应试的“套路”和技巧,就走向反面,肯定束缚个性,形成空话、大话、假话连篇的“八股”。温儒敏教授反对宿构成风,提倡要有思想内涵和智性分析的写作。

 所谓“文艺腔”,就是堆砌辞藻、大话空话多、炫耀文笔、宣泄人生感慨的写法,温儒敏教授反对这一写法,提倡朴实、清晰、亲切的文风,强调文从字顺以及分析、概括、表达能力。这是首要的,其次才是文采。他说“中学语文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作文中应该有思考力、分析力与创新力,培养的应是人文素养,而不是追求语言的华丽,我想这与当前顶层设计“立德树人”的要求是一致的。

这两大病灶,反映的就是作文写作缺乏创意。那么应如何指导作文写出创意?

温儒敏教授认为,写作训练背后其实是思维训练,写作能力好,必定要脑筋清楚,思维活跃。关键要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培养读书的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引导学生多读书,适当练写,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建议语文教学不要滥用多媒体,要静下心来多读书,当“读书种子”。

二、关于高考作文命题,温儒敏教授强调要有理性思维、要有限定性、开放性、贴近学生生活。

作文命题要偏重思辨、回归理性,要有一定的社会关怀,不能引导学生陷于题海战术、两耳不闻窗外事。他肯定了2014年各省市高考作文题,大概有90%都侧重考查理性思维能力。比如,2014年“新课标”卷要求围绕“山羊过独木桥”的游戏规则来展开讨论;上海卷提出“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类似这样的一些作文题,往理性靠拢,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背后的思维力。题目灵活,爱读书、爱思考的学生自然发挥得好,而预先准备的模板和材料去“套”,就未必“管用”。

他曾经批评现今作文教学几乎“全线崩溃”,这一观点还是振聋发聩的,令人警醒。具体来说是,训练应试技巧,完全把作文学习当作敲门砖,学生的思维能力没能得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好不到哪里去,而读书、学语文的“胃口”又被败坏了。然后就提出高考作文从命题到写作都应当回归理性、强化思辨。

不独如此,他还提倡作文题目要改掉泛话题化命题,代之以加强限制性,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书中举了几个例子批评高考命题未能贴近学生,缺少限制性。一个是2014年浙江卷的作文题“门与路”,提供的材料是,“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这个作文题虽带理性,但是缺乏学生的实际感受。考生还没有进大学,没有这方面的体验,怎么让他们去谈论大学的“门”与“路”,以及“脚印”的深浅?很容易引向空论,最后只好用预先准备好的格言警句去拼凑。作文题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会让人费解,还容易引导空论。

另一个是高考命题题意不清,缺少必要的规定性。如山东卷作文题“开窗看问题”。提示说:“窗口下一个画框,通过它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有的人看到的是雅,有的人看到的是俗。有的人看到的是静,有的人看到的是闹。”要求自拟题目写作。这个命题看似富含哲理,其规定性并不明确,让人无从下手。再比如福建卷提到“空谷”,说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题目含义不清、费解,题目太诗意化了,缺少必要的规定性。

作文命题的规定性是必要的,但又不能限得太死,阻碍考生发挥,让学生无话可说,因此作文题设置又要有开放性,利于学生展开思路。比如安徽卷“剧本修改谁说了算”这一作文题,太专业了,讨论的范围太狭隘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这也会影响考试的信度。

三、关于作文评分,不能那么严苛。

温儒敏教授在多次场合提到高考作文评分“趋中率”畸高这一怪现象,二等作文(42分上下)比重畸大,甚至占到75%—80%,100位考生有七八十位考生分数趋同;而一等只占8%—10%,满分作文凤毛麟角;再不用功,作文也不至于沦为三等、四等,二等总是可以保住的。这种畸形的考分等级分布,对考生不公平,对语文教学更是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使得作文教学总是处于边缘化。

因此他提出了一种观念,“高考作文无满分是作茧自缚”。考试评价的目的是检查学习的效果,鼓励学生学习。而高考则是选拔性考试,要有区分度,便于选拔优秀的学生。考试评分,只是在考试约定的范围内给出评价,并非绝对的评价。学生的作文水平高低,也是在高考选拔这个范围内的评价。一篇高考作文得满分,是相对其他考生而言,而不一定就是完美无缺的杰作,超出高考这个范围去评价,满分作文也可能显得幼稚,甚至有很多毛病。高考作文评分有意“压低”一等高分,基本不会考虑满分,结果出现了趋中率畸高的现象,那么高考作文在相当程度上就失去了选拔功能。因此,温儒敏教授提出,语文教师在作文评分上,实行正态分布,敢给作文打高分,不要缩手缩脚,不要把作文评分弄得那么严苛,让人敬而远之。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